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更新的全国疫情报告、隔离在家不能外出与朋友交往互动、生活学习规律的改变等对青少年造成很大影响。受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影响,青少年对新冠肺炎疫情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家长要正确识别和处理,必要时专业介入,预防各类心理障碍的发生。
1.常见问题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青少年喜欢冒险,且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紧张状态。青少年期心理行为发育非常复杂,较其他年龄阶段儿童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疾患。最常出现的是焦虑、对学业的担忧、情绪低落、愤怒等情绪,部分青少年会沉迷于电子产品、网络游戏,也有可能会出现攻击或冒险性行为。尤其是面临“中考”和“高考”的青少年担忧疫情对自己的成绩产生影响,而出现食欲不好、坐立不安、情绪不稳、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甚至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其他情绪障碍等。
2.干预建议
面对电视和网络的疫情报道,父母要注意与青少年的沟通方式。父母要与他们面对面、客观、实事求是的讨论问题,以朋友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交流对疫情的看法,了解子女担心的问题,尊重他们的隐私,当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意见不一致的原因,加强沟通,处理问题不要凌驾于青少年意愿之上。在关心和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背景下,设定明确和适当的协商限制。鼓励青少年定期运动、健康饮食、避免物质滥用和适当使用网络。利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同时重视同伴关系对他们心理状况的影响和“同伴教育”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即将面临中考和高考的青少年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焦虑和困难,鼓励他们向父母和朋友倾诉,正确对待中考和高考。
疫情期间,父母与子女宅家对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都是很大挑战,因地制宜的创造一些父母与子女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十分重要,保持生活规律、营养膳食、参与家务、增加运动同样重要。疫情使青少年与父母家人在一起时间增多,父母应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反应,及时发现子女食欲、睡眠、情绪、性格变化,结合家庭日常生活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当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学习或同伴关系等范畴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时,家长应尽早发现并及时至专科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