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及早干预有利于孤独症的预后,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家长该如何与孤独症孩子相处呢?
1、家长如何及早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家长的建议,总结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早期征兆:
(1)孩子到了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
(2)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
(3)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没有婴儿语;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比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
(4)到了十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语言;
(5)到了二十四个月大的时候: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者重复别人说话的除外)。
作为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早期征兆,只是告诉你孩子有可能患有孤独症,如果孩子符合了这些早期征兆的话,我们应该尽早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给孩子做查体评估,确诊后及早开始相关的康复训练。但是也要注意,不是说有这些征兆,孩子就一定是孤独症了,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2、家长如何与孤独症儿童沟通?
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桥梁,不能进行沟通是一件很困扰和容易让孩子发脾气的事情,从而导致一些不恰当行为的发生。家长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如果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非常基本的沟通方法就能够有效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具体策略有:
(1)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
(2)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
(3)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
(4)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
3、家长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处理问题行为?
孤独症儿童由于沟通能力的缺乏,会通过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作为家长,首先要知道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该如何去应对,以避免问题行为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不适当的沟通方式。在问题行为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进行干预,这点非常重要,就是不要等问题行为已经变成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或者具有严重伤害性的行为后再想办法去解决。
作为陌生人,见到孤独症儿童时,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我们可以点头微笑作出回应。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可以忽视,不要给家长乱出主意,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
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孤独症孩子,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每个孤独症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
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 主治医师 田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