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病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谈病 > 专家谈病

警惕青少年人群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发表时间: 2021-04-25

1.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死亡为目的的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躯体,且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高发,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约为14%~56%。在我国也并不少见,2018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在中国学生中男性发生率为20.6%,女性发生率为21.9%,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非自杀性自伤有哪些形式?

主要有割伤或烧伤,自我毒害,故意的非娱乐性冒险,自我殴打,以及其他自伤行为(如自我溺水、吞下异物或有毒物质、上吊、故意触电和窒息等)

3.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他们在表达什么?

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行事幼稚 ”“ 行为方式怪异 ” ,当一个孩子别无选择或看似有选择的去伤害自己的身体时,他可能已经面临着很多很多困难。

(1)他们可能想要摆脱一些东西,比如悲伤或抑郁的情绪、内疚感、羞耻感、无助感、绝望感。

2)他们可能会出现现实感的问题,感到被空虚包围并难以确定自己的真实存在,觉得变得麻木,不再 “真得活着”,伤害自己能帮助他们重新体验到真实感。

3)他们还可能是对某个深深依恋的人感到异常失望和愤怒。比如,有的孩子会感受到绝望,而那种绝望似乎只有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才能被所依恋的人看到和理解;有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愤怒,用伤害自己来攻击和控制那个亲密者;还有的孩子似乎感受里只剩下深深的依恋,而伤害自己是考验和拉回亲密者的最后方式……

4.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 性格基础:青少年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时期,社会经历较少,在遇到生活刺激时缺乏正确的宣泄方式,促使他们使用非自杀性自伤来疏泄情绪。自尊心低的青少年更容易效仿同伴发生自我伤害行为。而性格冲动的青少年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喜欢尝试有刺激性的、危险性的行为,是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危因素。

2) 负性生活经历:青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童年期负性经历,如躯体虐待、性虐待等事件,生活事件如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网络暴力、校园暴力等均可以导致青少年采用非自杀性自伤来摆脱面临的痛苦和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

3)成长环境:研究发现,受父母过分干涉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我伤害。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的性格、情绪影响较大。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学校中的学习压力、适应人际关系等。

4) 网络和爱好:随着科技进步,电子网络、文化渲染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好奇心强,对于新生事物多主动尝试。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已有大量数据证实,网络成瘾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直接影响因素。

5)精神疾病:青少年精神障碍、品行障碍、进食障碍等也是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中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NSSI的检出率甚至高达82.4%。所以,精神疾病也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5.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

临床上,虽然非自杀性自伤的患者逐渐增多,但单纯因非自杀性自伤来就诊的患者极少,绝大多数合并有心理问题、情绪障碍等。关于非自杀性自伤治疗方面的研究很少,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以心理治疗为主,严重者辅以药物和物理治疗。建议大家如发现上述问题,应尽早到正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精神一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 王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