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常见疾病,患者的情绪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忽高忽低,也有称之为“躁郁症”。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目前在全球范围内15~44岁人群中它已成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患病率如此高的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最多见的是以下三大误区:
一是过于重视心理应激而延误了就诊。认为患者情绪波动仅仅是“心理”的原因而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有诱因,常常在遇到压力等心理应激事件后发病或者出现病情出现反复,有的人会误以为情绪的波动只是对事件的反应,给予“合理化”,影响了及时就医和治疗。所以当您发现身边的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情绪、行为表现与过往不一样,不管有没有原因,请您及时督促他来就医。
二是认为病情已经控制而忽视了巩固治疗。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经过治疗恢复较好,间歇期患者表现基本接近正常人,于是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病好了,即使医师曾反复强调不要停药,他们仍自行停药;甚至病人家属也如此认为,也就不再监督患者服药,甚至主动给患者减停药物。其实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疾病,需要长期的巩固治疗,预防复发。
三是认为服药了就万事大吉,忽视了适时的调整。随着病情的发展和身体状况的变化,患者的药物和心理等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适当地调整药物,尽可能地减少副作用,才可能让患者坚持长期治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心理的调整,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家务劳动和社会交往,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劳动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避免心理应激,从而更好地得到康复。
赵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