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心理科普 > 心理科普

幸福不迷“网”——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 2022-01-06

手机成瘾症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

判断手机成瘾症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手机成瘾症严重时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学生群体中手机成瘾症不少见,应对策略如下:

.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教师以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作为工作核心,对校内优秀媒体资源加以整合。

2.学生应提高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学生出现手机成瘾症的最主要原因,是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欠缺。当前,很多学生沉迷在手机虚拟世界中,忽略了现实世界人和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学生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意识,真正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流要比网络中的人际交流重要得多,应该让手机的主要功能回归到最原始的通信功能上。首先,学生应建立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和现实中的人进行交流,减少在手机世界中停留的时间。其次,学生应当注重对兴趣爱好的培养,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如打篮球、游泳、跑步、歌唱比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体会人际交往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在性格上更加外向、阳光。再次,学生要注重对自身自律能力的锻炼,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抵制手机中的一些不良文化,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不做手机的奴隶,而是做手机的主人。

3.父母应改变教育方式,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手机成瘾症与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有着很大的关联。很多父母习惯使用权威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内向、孤僻、乖戾等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是非常不利的,会导致他们更愿意借助手机网络来表达自己。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较为活泼外向,能更好地融入到陌生的环境当中,也更愿意与别人面对面地表达自己。另外,当学生放寒暑假回到家时,父母可以主动开展一些家庭活动,鼓励子女向他们讲述在学校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对子女的学校生活有所了解,这样就会营造出一个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激发子女对人际交往的热情。

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并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和方式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症,扬长避短,让手机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供稿‖田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