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双眼发直、动作缓慢、四肢活动不灵活、流涎水等症状,家属担心患者是不是吃药后变傻了?
患者出现上述表现
是什么原因所致?
应该如何处理?
其实以上的这些症状,有一部分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是治疗中不可避免的。药物治疗有效的同时必然会有不良反应,易给人以“傻”的感觉,这些症状多见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如过度镇静、锥体外系反应、流涎、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可以让患者表现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眼睛发直、活动不灵活,甚至有时出现意识问题,在普通人看来患者就像“傻”了一样,但这种外人直观的感觉并不完全涉及智力问题。目前一线治疗药物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出现的这些反应已经很少、很轻。
另外一些“傻”的表现则是疾病本身的症状,精神分裂症是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出现了异常,这些异常往往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中也包括智能,而普通人所理解的智力其实涉及到认知功能的思维、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智能、自知力等多个方面。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可以消失,但认知的损害往往还有残留,尤其是当患者同时合并或后续发展出阴性症状(接触被动、退缩、情感淡漠等)时,患者的认知功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应变慢、自知力欠佳、注意力记忆力欠佳等,整个人显得不像病前那样“正常”了。而阴性症状的治疗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其疗效均有限。
很多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仍然能够正常上学、上班,且能顺利完成学业和胜任自己的工作。
供稿:王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