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催眠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及肌肉松弛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但临床医师在处方该类药物时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最被临床关注的风险是其成瘾性。使用过程中应客观、科学地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成瘾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医学建议。
1.全面地看待镇静催眠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成瘾问题。
事物都有两面性。镇静催眠药的临床使用与其他药物一样,需要权衡其利弊,两害取其轻。基本原则是,我们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镇静催眠药作为一类临床使用了数十年的药物,整体上疗效可靠、严重不良反应少见,虽然存在长期使用疗效下降、耐受性增加、成瘾等问题,但与吗啡、海洛因及甲基苯丙胺等非法药物的毒害性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一类常用药物,只要合理使用,应该是利大于弊,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依赖性而因噎废食,否定该类药物的临床功效。
2.辩证地看待镇静催眠药成瘾问题。
耐受性增高或出现戒断症状不等同于镇静催眠药成瘾。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关于“镇静催眠药依赖”的诊断标准,除存在依赖性的生理特征(耐受性,停止或减少使用后出现戒断症状)外,还强调失控性的使用,以及行为模式上存在优先于其他活动的特征。
此外,镇静催眠药成瘾除与药物本身的药理特性有关外,还与使用者的易感性、处方者的技巧及多种社会环境因素有关。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对具有确切适应证而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及时处方镇静催眠药,尽快缓解患者的痛苦。当然,使用过程中应客观、科学地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成瘾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医学建议。
供稿:张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