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心理科普 > 心理科普

关于自杀,你了解多少?

发表时间: 2023-07-06

近日,华人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自杀。没想到,看上去如此快乐的人,竟会有如此痛苦的内心。或许,只有抑郁症患者,才知道抑郁症本身的痛苦。

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逾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就国内来说,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我国总人口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如何理解自杀

死都不怕,为什么还会怕活着?这大概是正常人最不能理解自杀行为者的地方。

理解自杀的理论很多,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中国专家提出了一个更浅显易懂的理论——扭力理论,扭力是导致自杀和精神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简单理解这个扭力,就像扭绳子或者拧毛巾的两头反方向用力的感觉,与一般说的压力不同。压力通常指单向力,再多的力只要是来自同一个方向,产生的就是压力。而扭力的形成至少包含了两种相对立方向的力,两个方向的力短时间内将生存空间深度挤压,就可能导致自杀。

可以这样理解自杀:本性向往“活得好、活得有质量”与对“不明不白的死、冤死”的恐惧,通常会在生活中会被自然地融入每个人的内心。一方面,“怕死”的动力让我们更努力、更珍惜生命。可另外一方面,生活的残酷也难免会让部分人感觉到“活得累、活得苦、活得没质量、活得没有希望”。这两股力量一直在人的内心互相竞力,如果后者力量的增强就会让人错误地产生与“死的冲动”紧密联系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想法。

为什么自杀

自杀有很多原因,抑郁症常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然而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却并没有自杀。通常,大约43%的自杀行为可以用遗传解释,余下的57%要归结为环境因素。

在很多自杀案例中,大多数都属于冲动型自杀。有研究显示,大约1/4的企图自杀者,从产生自杀念头,到实施自杀行为,时间间隔不到5分钟。冲动自杀,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的多。

许多诊断抑郁症的人都有“存在主义危机”,即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对发生的各种事情感到无力。在使用抗抑郁药物之后,危及生命的危机感会大大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识别自杀预警信号

当人们考虑是否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往往会向身边的人发出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号,了解一些可能发生的征兆,关键时刻哪怕一点点有效干预,都可能去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1.谈论自杀

任何与自杀、死亡或自残相关的表述,如“我希望我从没被生下来过”“如果我们还能见面的话……”或者“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2.寻找有致命性的工具

寻找毒药、刀具或其他的能用于实施自杀行为的物件。


3.对死亡过度关注

极度关注死亡或暴力,或者写下关于死亡的诗句或故事。


4.对未来没有希望

感到无助、无望或者感觉“被困住了”“看不到有任何出路”并且坚信事情永远不会出现转机。


5.自我厌恶、自我憎恨

感觉自己毫无价值、内疚羞愧或自我憎恨。认为自己像是他人的负担,可能会觉得“少了我所有人都会过得更好”。


6.开始安排后事

写下遗嘱、转赠财产,或为家庭成员做出安排。


7.道别

突然登门拜访或是致电问候亲人朋友,向身边人道别,仿佛再也不会见面一样。


8.疏远他人

逐渐远离家人和朋友,逐渐在社交上孤立,渴望一个人独处。


9.自我毁灭行为

饮酒量增加、药物滥用、鲁莽驾驶,或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常常将自己置身于不必要的风险之中,仿佛在“找死”。


10.突然的平静感

在极度的情绪低落后突然感到平静或愉悦,可能意味着他/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实施自杀。


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你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有了麻烦,他正发出求援讯号,他也可能正打算把这想法付诸于行动。

供稿朱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