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布的《中国老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抑郁检出率已达15.7%,相当于每7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正在经历心理寒冬。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些曾经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长辈们,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心理考验。让我们走进三位老人的故事,聆听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无声呐喊。
一、黄昏之困:三位老人的真实故事
王大爷的退休困境
60岁的王大爷,退休后感觉日子越来越没意思,以前上班忙忙碌碌很开心,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现在干什么都没有动力,感觉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没用的人,饭不香睡不好,心里烦躁,望着天黑就害怕,莫名担心一些事情,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多梦易醒,感觉人生都失去了希望。
赵奶奶的“装病”之谜
67岁的赵奶奶,近半年总是感觉身上不舒服,开始感觉头发热难受,一天总是头晕脑涨,后来又感觉身上忽冷忽热,胃里发胀、反酸、恶心,吃不下饭,严重的时候感觉活着就是受罪,在综合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孩子们最初以为母亲只是“更年期延长”,后来又觉得是自己在装病,心里很委屈,觉得自己连累了家里人。
李阿姨的“都市孤独”
55岁的李阿姨,这两个月总是感觉身上没力气,整日无精打采,感觉自己记性也变差了,脑子“生锈了”,出门经常丢三落四,孩子也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整日愁眉苦脸。自己很怀念以前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感觉街坊邻居说说笑笑很开心,生活也方便,来到城里人生地不熟,怕给孩子添麻烦也不爱出门,在家越憋越懒,不爱梳洗打扮,整日邋邋遢遢,整个人都“退化”了。
二、读懂无声的求救信号
老年抑郁就像变色龙,常常披着各种伪装:
1、情绪警报器
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群,当发现自己感觉悲伤、时常哭泣难过,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无论何事都难以让自己体验到乐趣,如果以上状态持续两周以上,则需要警惕抑郁的发生。此外焦虑情绪也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但感到心烦、担心,容易紧张、无法放松,或易发脾气时也要及时关注。
2、认知迷雾区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易分散,一件小事也犹豫不决。选择性记忆障碍:如记得清陈年旧事,却忘掉眼前事。决断力下降,如买菜挑拣超半小时。思维迟缓,感觉自己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负性的认知:如“灾难化”考虑每一件事,以及“无助、无望、无用”感等。严重时会出现消极观念,感觉活着没有意思,总是出现与死亡相关的想法。当出现自杀的观念时提示抑郁症较重,需及时就医。
3、身体抗议书
老年人多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如:头疼、头晕、心慌、出汗及胃肠功能紊乱等。他们往往就诊于综合性医院的神经科或消化科,较易误诊且疗效不佳。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出现的躯体症状之一,包括: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早醒等。其中“早醒”是抑郁症最典型的睡眠症状。
4、行为警示灯
社交退缩是主要的行为改变,抑郁的老人常出现不愿与人交往、主动减少社交活动等,此外他们的行动也可能变得迟缓,言语及动作都变得缓慢,或渐渐变得不关注自己,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半月不换衣服、连最爱的广场舞都不参加、不在乎吃饭或自己别的问题等。受传统观念影响,孩子们误认为老人可能是变懒了,其实他们是已经抑郁了。
通过上述表现考虑老年人患抑郁症时还需与躯体疾病的表现相鉴别。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也可出现与抑郁症躯体症状相似的表现,如尿频、头晕、心慌等。此外,某些神经认知障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常出现记忆力下降、忘事等表现,也与抑郁症的认知症状相似,需注意区分。
三、多方携手,点亮晚年生活
老年抑郁干预要把握“三早原则”:早发现、早鉴别、早干预。经过规范治疗,70%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可获得明显改善。
1、做好自我调节,修炼心理免疫力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情绪的调节。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可促进身心的抒发。也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与睡眠节律等建立规律生活,消除疲劳。
2、寻求家庭帮助,构建情感缓冲带
家庭的支持是老年人最坚强的后盾。在前面的门诊案例中,老年人易被家人忽视与误解。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年轻人应加大对老人的关心和支持,家属要学会“三不”沟通法:不否定感受、不强行鼓励、不空洞安慰,用“我注意到你最近……”开启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加强社会交往,打造银色社交圈
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或单位等组织的各项老年活动拓展交际,如:合唱、舞蹈、朗诵等,增加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多元化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建立新的兴趣爱好,从而消除苦闷,获得快乐。
4、做好疾病管理,建立心身防护网
老年人多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或颈、肩等慢性躯体疼痛。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使躯体情况长期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有利于老年人心情愉悦。当以上措施都无法改善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时,需至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就诊,专业的医师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方法,帮助老年人摆脱抑郁困扰。
让我们从“心”出发,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陪他们聊聊年轻时的故事。记住:治愈抑郁的不是药物,而是被看见的温暖;抵抗衰老的不是保健品,而是被需要的价值。让我们用理解代替忽视,用陪伴替代说教,帮助每位老人重拾生命的光彩。
供稿:洪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