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体重计划启动
精神康复也要稳住体重秤
康复路上既要管住情绪
也要拿捏健康指标
精神障碍患者专属健康方案
正在派送中~
一、精神障碍患者更要关注体重
1、药物影响
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增加食欲、减缓代谢,导致体重上升。
2、生活方式变化
疾病可能引发活动减少、饮食不规律(如暴食或过度节食),形成恶性循环。
3、健康风险叠加
超重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风险,影响身心康复进程。
二、四步走,轻松开启科学体重管理
01、饮食:规律与均衡是基石
定时定量:
三餐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
聪明替代:
用水果、无糖酸奶代替糕点、薯片等高热量零食。
控糖减油:
每日食用油≤30克(约3汤匙),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
小贴士:
尝试“彩虹饮食法”——每餐包含多种颜色的蔬果,营养更全面!
02、运动:循序渐进,融入日常
从微习惯开始:
每天散步10分钟、做家务或伸展运动。
逐步进阶:
体力恢复后,尝试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
碎片化运动:
看电视时原地踏步,上下楼优先走楼梯。
关键点:
运动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避免因难度过大而放弃。
03、药物:平衡疗效与副作用
勿擅自调整:
若体重明显增加,及时与医生沟通,切勿自行停药。
定期监测:
每3个月检查血糖、血脂等指标,早发现早干预。
提醒:
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在控制症状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04心理:
建立支持系统,告别孤独战
家庭协作:
与家人制定健康计划,互相鼓励监督。
专业支持:
咨询营养师或加入患者互助小组,获取针对性建议。
自我接纳:
体重波动是正常现象,减少自责,用“进步”代替“完美”。
暖心建议:
焦虑时,试试“5分钟法则”——先深呼吸、听音乐或散步,再决定是否进食。
三、要避开这些“坑”
拒绝极端减肥:
快速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加重病情,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管理情绪性进食:
用“替代法”缓解焦虑,如喝水、嚼口香糖或记录情绪日记。
记录与复盘:
使用日记或App形式记录饮食运动,每周总结优化。
健康的标准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而是你感觉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的状态。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在关爱心理健康的路上,让体重成为我们的盟友而不是负担!
供稿:刘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