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潍坊“心”网络全覆盖,守护群众“心”健康

发表时间: 2025-10-14

01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冯向志潍坊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

赵永红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医师

孟亮亮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

刘宗和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杨玉涛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科副主任医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卫健委在圆满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深入落实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部署要求,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化构建、网络化覆盖、专业化提升、全民化普及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全力为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强化协同推进,凝聚合力

坚持“一盘棋”思维,以机制创新破解工作难题,构建起“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工作格局。

完善联动机制。成立由卫健部门牵头,政法、公安等11个部门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组,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平安潍坊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市级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专班、县级配备专职心理专员、镇街明确兼职心理专干的“三专”模式全面落地。从市级统筹到基层落地的服务链条高效运转,心理健康关爱覆盖面与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规范社会参与。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承接”模式,通过引入社会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年服务对象超过10万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量化评估机制,累计对413家机构开展规范评估,组建5222名专业人员的心理咨询人才信息库,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强化阵地建设,织密网络

坚持“阵地跟着需求建、服务围着群众转”,依托基层治理、医疗卫生、教育等多元载体,搭建起立体化服务网络。

拓展特色服务阵地。全市152个镇街综治中心建成“四室一平台”。教育系统建成982个学校心理辅导室、42个示范性辅导室。工会系统建成1家市级职工心理体验中心、13家县级服务站,以“六有”标准推进线上线下职工心理服务。

建设专业服务网络。全市建成13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3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201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02处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心理咨询场所全覆盖。通过科学布局与资源整合,构建起“龙头引领、骨干支撑、基层依托、末梢延伸”的纵向服务网,全面夯实了精神卫生服务根基。

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发“小潍心理”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整合400余种心理体检量表,为群众提供在线咨询、科普学习、评估自测等服务。目前,平台年访问量超10万人次,实现了“指尖触达、服务到家”。

三、强化精准诊疗,守护健康

发挥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引领作用,聚焦“精准诊疗、特色服务”,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学科建设,让专业力量成为群众的“心灵守护者”。

创新诊疗模式提效率。积极推行“大门诊”诊疗模式,在强化心身医学、儿少心理、中医等特色科室建设的同时,增设注意力缺陷、孤独症、强迫症诊疗、记忆门诊等特色门诊,同步开设晚间心理咨询门诊。成立快诊快治中心,整合多元治疗手段,平均缩短患者住院周期30%。通过持续拓展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诊疗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做强特色专科树品牌。聚焦专科能力建设,重点培育心身医学、儿少心理、中医神志病等特色专科,加速推进儿童青少年行为训练中心建设。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学(专)科3个,区域精神卫生诊疗高地的引领作用持续彰显。

深化医校协同强联动。联合济宁医学院成立“精神心理精准医学研究中心”,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与临床诊疗实践深度融合。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理学院共建博士工作室,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深度技术协作,定向培养焦虑与强迫障碍专业人才。

四、强化全民科普,筑牢防线

创新科普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打造“接地气、有温度、全覆盖”的心理健康科普服务体系。

构建“多维立体”科普矩阵。推出《24节气与心理》《抑郁知多少》等系列专题,聚焦亲子关系、学业压力等热点问题,每季度举办“心理健康大讲堂”。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与11所学校签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合作协议,畅通“筛查-评估-转介-治疗”绿色通道。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普工作室成功入选首批“潍坊市科普专家工作室”。

打造鸢都“心”行动活动品牌。组建市级心理健康知识巡讲专家团队,广泛开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每年开展科普巡讲活动80余场次。联合多部门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累计服务群众50余万人次。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宣教服务标准顺利通过省级评估。

筑牢心理援助屏障。2006年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开通心理援助热线,2023年与12345政务热线并网,2025年与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并轨,由专业咨询师提供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年接听量5000余人次,成为群众的“心灵急救线”。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下一步,潍坊市卫健委将在机制协同上再发力、在服务覆盖上再延伸、在专业能力上再提升、在科普宣传上再创新,持续织密织牢全民心灵守护网,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潍坊、健康潍坊厚植根基、注入动能。


大众日报记者

生活中,有的家长和老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频繁说头痛、肚子痛,到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问题。请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应对呢?

赵永红答

这种查无实据的身体不适,很可能隐藏着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青少年躯体化症状障碍。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下这个看似陌生,却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中非常常见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指孩子因压力过大在心理上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没有表现为情绪低落或烦躁,而是转换为身体上的不适。这些症状是真实的,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疼痛和难受。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对情绪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的内心冲突、压力或痛苦时,身体就成了一个出口。这些信号首先表现为反复的身体不适,即使全面检查也找不到明确的医学解释,症状也不会因为检查没有问题而得到缓解;更明显的特征是症状与特定情境紧密相关,比如一到周日晚上就发烧,一到考试前就腹泻,一上学就头痛,放假就好转。这些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导致孩子因为不舒服而频繁请假,无法正常上学,甚至回避社交活动。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帮助他们。一是相信与倾听。千万不要说你没病”“别装了”“就是想逃学,这会彻底关闭孩子沟通的大门。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很难受,我相信你的感觉。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帮你。二是寻求专业帮助。当医学检查无法解释症状时,应果断寻求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专业的心理治疗是首选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三是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家庭冲突,改善过于严厉或忽视的教养方式,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降低对成绩的要求,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家庭环境。四是强化学校支持。加强教师培训,让老师能识别学生的异常信号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普及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寻求心理帮助。

总之,躯体化症状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而不是问题本身。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症状,而是听懂症状背后的语言,帮助孩子卸下内心的负担。这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山东商报记者

生活一切正常却总感到疲惫不堪或者莫名烦躁发脾气,是否是心理出现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又该如何调节呢?

孟亮亮答

精神心理问题其实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通过科学干预,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很多人分不清正常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其实可以从三个核心维度来区分,也就是持续时间有多长、严重程度如何以及是否影响到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起起落落的时候,但如果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状态持续两周以上,还明显影响到工作、生活、学习,那就得引起重视。比如,老是情绪低落,怎么都高兴不起来;睡眠出现问题,要么翻来覆去睡不着,要么怎么睡都睡不醒;食欲明显改变,要么一点不想吃,要么就暴饮暴食;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变差;对以前喜欢的事没兴趣,工作效率也明显下降等等。

精神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不是个人的缺陷或弱点。如果发现自己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可以先试试自我调节。怎么调节呢?比如说,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跑跑步、跳跳绳、出出汗,把心里的烦闷都释放出来;也可以找朋友聊聊天,把心里的苦水倒一倒;或者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像看电影、听音乐、画画之类的,让自己放松放松。

若尝试自我调节后,内心的不适感仍未缓解,整体状态也没有改善,则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一是前往医院的心理科就诊,这里的医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细致评估就诊者当前状况并制定科学适配的治疗方案;二是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放心倾诉内心的困扰,他们会凭借专业能力提供针对性的疏导与指导,更好地帮助梳理情绪、调整状态。

我们的心理困扰就像天气变化,有晴有雨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学会带好雨具,在需要时懂得寻求帮助,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才是关键!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老年朋友会出现抑郁情绪,请问老年抑郁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早期识别与预防?

刘宗和答

抑郁情绪、抑郁症状与抑郁症不同,出现抑郁症状不等于患上抑郁症,还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来判断。据《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显示,老年抑郁症状较为常见,需重点关注其特点以实现早期识别与预防。

从症状特点来看,老年抑郁的核心症状如快感缺失、兴趣减退、情绪低落与各年龄段一致,但存在明显的“老年化特征”:一是焦虑易怒更明显。老年群体出现抑郁时,常伴随过度担忧,凡事习惯往坏处想,即便面对小事也容易发火。二是躯体化症状更多见。很多老年人会频繁诉说身体不适,但反复就医检查后,却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三是认知损害更严重。部分老年人会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甚至说话时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出现这类症状时,还需警惕共病痴呆的可能。四是睡眠问题更常见。除了常见的入睡困难、夜间多梦,“早醒”是也是其典型表现,还有部分会出现“睡眠感知障碍”,家人明明观察到其已经入睡,但醒来后却认为自己整夜未眠。五是自杀观念与行为更危险。相比年轻人,其自杀观念往往更频繁、更牢固,且会主动制定周密的自杀计划,自杀成功率也相对更高。

针对老年抑郁症状的预防,需从个人与家庭两个层面协同发力。个人层面,一是做到张弛有度,紧缓有序,避免因过度焦虑引发情绪问题;二是保持情绪稳定,践行“三少一多”,即少操心、少计较、少生气,多找乐;三是坚持适当运动,既要知道“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太极拳等轻度运动减缓肌肉流失,也要正视身体衰退的现实,避免运动过量;四是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规律作息,每天保证6-7小时的有效睡眠。家庭层面,首先要重视沟通与陪伴,耐心聆听其内心想法;其次要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选择,避免因强行干涉引起老人抵触情绪;最后要鼓励老人积极社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老人保持身心愉悦。

总之,老年抑郁症状虽常见,但只要掌握其“老年化特点”,通过家人的细心观察实现早期识别,再结合个人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做好预防,就能有效降低其对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一旦发现老人存在抑郁症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评估与帮助,切勿因“讳疾忌医”而延误病情。

速豹新闻网记者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有睡眠方面的困扰。请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失眠症?失眠症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哪些治疗方法?

杨玉涛答

我们常说的失眠是指尽管有睡眠的机会和环境,仍持续存在入睡困难、睡眠不能连续、早醒等睡眠问题。如果是偶尔失眠,对身体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伤害,休息几天就会逐渐恢复。但如果频繁(每周发生3晚以上)出现以下情况,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上失眠症。一是入睡困难,躺下后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眠;二是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频繁醒来,或早晨比平常早醒1个小时以上,且难以再次入睡;三是白天伴随明显不适,如身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影响正常工作效率等。

除药物治疗外,还有许多非药物疗法可以帮助缓解失眠症状,主要包括睡眠健康教育、放松训练和物理治疗。

睡眠健康教育是基础,要建立规律的作息节奏,每天固定时间上床休息,若需午休,则应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温度适宜。避免睡前刺激,如睡前1小时不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不喝咖啡、浓茶、酒精类饮品。此外,睡前可通过听轻音乐、做深呼吸或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白天则可进行适量运动来辅助改善夜间睡眠质量。

在放松训练方面,有几种常见且易操作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放松法,也叫4-7-8呼吸法:先闭上嘴巴,用鼻子轻轻吸气,在心里默数4秒,接着屏住呼吸默数7秒,之后再用嘴巴缓缓把气呼出来,默数8秒,这样的动作重复35次。此外还有身体扫描法,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从脚到头的每一个部位,用意念感受是否紧张,然后让其放松。另外,渐进式肌肉放松也很实用,首先用力绷紧脚趾,保持5秒后放松,感受放松的感觉,然后依次向上对小腿、大腿、臀部、手臂、躯干、面部等肌肉群进行“先绷紧再放松”的练习。还有一种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这种方法不像前面几种能自己直接操作,需要专业睡眠医师的指导。

在物理治疗方面,有多种方式可以为改善睡眠提供帮助,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直流电刺激与中频脉冲电治疗及中医的理疗方法等,这些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应对失眠问题,关键在于找到12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长期坚持,比如固定睡前15分钟做深呼吸放松训练,或晨起后进行一次身体扫描练习。这种“适配方法+长期坚持”的模式,不仅能避免过度依赖药物,还能从根本上恢复自然睡眠,是应对失眠、提升睡眠质量科学有效的途径。

编辑:徐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