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一科 主治医师 李高平
临近新年,各种聚会一下子多起来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无酒不成席,所以这段时间会喝不少酒。
喝酒的危害这里就不介绍了。我相信不管喝酒与否,所有的人对个中厉害都有所了解。今天让我来科普下一些防醉、解酒的传统认识是否正确。
1.喝酒前吃点东西,喝点牛奶不容易醉酒?这是对的。进食后,酒精被胃粘膜吸收的速度变慢,所以更加不容易醉酒。中国人的习惯是吃饭时喝酒,这也是中国人酒依赖患者比西方国家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2.喝酒过程中多喝水不容易醉酒?这也是对的。多喝水可以促进酒精从尿液、汗液中排出,减少醉酒。
3.白酒中加入碳酸饮料能解酒?错误!碳酸饮料能释放出二氧化碳,使胃容积更大,胃粘膜变薄,使酒精更快吸收。并且加入碳酸饮料后,酒精被稀释,酒味被冲淡,反而会喝更多的酒。
4.服用各种“解酒药”来解酒?严重错误!酒精进入到人体后,除了一小部分随呼吸、汗液、尿液直接排出体外。其余的酒精都要在肝脏内,通过各种酶来代谢。这些酶不能通过任何方式从体外补充,所以那些所谓的“解酒药”除了增加肝脏的负担外,没有任何用处。
5.醉酒后喝蜂蜜水可以解酒?不能!蜂蜜水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它可以加快酒精(乙醇)分解成乙醛,但对乙醛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没有任何帮助。乙醛对人体的伤害才是最大的。乙醛已经被证实能明显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6.人的酒量越练越大?错误!人体用来代谢酒精的各种酶的数量和活性都是遗传决定的,天生的。不会随着喝酒的增多而增加。也就是说人身体解酒的能力是一定的。所谓的酒量增加,只是人的神经对酒精产生了耐受,更不容易醉而已。由此多喝的酒却更加重了对身体的伤害。
小酌怡情,大饮伤身,一定要适量饮酒。实在是躲不过去,装醉、尿遁才是真正的解酒良方。
酒后真的能睡个好觉吗
睡眠障碍科 主治医师 杨玉涛
过年了,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免不了喝几杯助助兴。但是每年年关我们都会听到某某先生晚上喝多了,早上发现躺在床上没有了心跳。家人和朋友在悲痛和惋惜之余,也对某某先生为什么酒后睡觉还呼噜震天,一切看似正常,早上就悄然无息地突然离世迷惑不解。是什么原因让某某先生酒后在睡梦中连求救和挣扎都没有,就静静地离开了亲人们?酒后真的可以睡得更好吗,这值得我么深思。
睡眠时心血管呼吸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同时人的自主意识消失,对外界和自身的知触觉都显著降低,自身的防御功能下降。这会使我们在入睡后对疼痛、饥饿等身体不适都会比清醒的时候感觉下降。
睡眠周期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可分为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梦期)。
浅睡眠期: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脑活动减慢,呼吸、心跳均匀,肌肉活动逐渐放松,易被唤醒。
深睡眠期:大脑活动更慢,出现脑电慢波,呼吸、血压、心率、体温降到最低,可达正常值的一半,肌肉活动消失,没有明显眼球运动,这时很难被唤醒,如果饮酒后大脑活动被进一步抑制,更难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期:做梦频繁,脑电频率较快,接近清醒脑电,伴随阵发快速眼球运动,全身肌肉张力降至最低水平,呼吸浅快不规则,心率骤升骤降,血压随之大幅度波动,大量饮酒后这种变化更明显。
睡眠状态对心肺功能产生的影响是快眼动睡眠与非快眼动睡眠周期中大脑状态显著变化的直接结果。非快眼动睡眠期间:正常血压下降造成心脏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梗死;快眼动睡眠期间:生动、离奇、强烈情绪化的梦境常常引起愤怒和恐惧,情绪的变化,导致心率大幅骤升骤降地波动,包括显著增快和暂停。这些变化可被正常人耐受,而过量饮酒对心肺功能影响会被数倍放大化,可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者心动过缓,同时呼吸节律紊乱,表现为呼吸浅快,导致缺氧,发生致死性心率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提高。
这种风险也存在程度差异,对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人群风险尤其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睡眠期间通气反应变的迟钝,在快眼动睡眠期间出现明显低氧血症,低于60%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患者不能因为缺氧被唤醒,长时间大脑缺氧、水肿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这种状态患者并不知呼救,如果没有看护,可能静静地发生死亡,特别是饮酒后。饮酒后会导致睡眠加深,咽喉部肌肉更加松弛,呼吸道变窄,这时鼾声如雷。如果突然没有了鼾声,那么这时是最危险的时候,可能呼吸道被完全堵死,如果不能及时醒来就真的睡过去了。所以临近年关,劝君适量饮酒,保证充足睡眠。